经过一系列黄金时间的亮相,英壮终于从默默无闻的幕后走向前台。《心理诊所》在北京播出后,为了减少麻烦,英壮在出门就餐时也居然不得不戴上墨镜。即使如此,仍有好事者端着酒杯凑过来,执意要求与英壮干一杯。
《心理诊所》是英氏公司近年来被安排在时间档最好的一部电视剧。当然,用英壮的话来说也是他们最费力完成的一部。与《我爱我家》、《候车大厅》、《新七十二家房客》等喜剧不同,《心理诊所》更具有科普的属性,而科学是容不得半点含糊和编造的。
尽管导演英达毕业于北大心理系,但在心理学这个大概念下,主攻心理基础学的英达与拍摄《心理诊所》中主要表现为心理障碍科目还有待细化。深入医院生活、实地采访专家和大量阅读有关读物成为必不可少的前期投入。而目前我国电视剧的拍摄,早已基本省略了这一环节。
作为踏上编剧、执行导演以及主演三条船的英壮,自然清楚肩负的担子有多重。当拍摄十九集时,他甚至还未最后改写完二十集的剧本。虽然写剧本对英壮来说早已是轻车熟路,不过使具有科普性质的心理疾病能够寓教于乐地让观众接受,对英壮则是个新课题。
正如送礼出现鲜花、书籍,而不再单纯是日用品、食品一样。在一个逐步摆脱贫困的社会,人们可以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,开始渐渐地重视抽象的心理健康。《心理诊所》在这个大趋势中,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正因为如此,英氏弟兄就将该剧的重点放在了科普上,当然,也必然带有英氏公司特有的喜剧色彩。
鉴于英氏公司的一系列情景喜剧造就了自己的品牌,因而,他们陆续出品的新作便难免不被观众习惯性地贴上“情景喜剧”的标签。有自己特色的品牌固然是好事,但同时也难免不带来负面效应。如果此番不属于纯粹喜剧会不会观众还要以喜剧的标准来苛求呢?
《心理诊所》恰恰介于科普与喜剧之间,所以英壮总隐隐怀有这种担心。特别是这种担心得到验证后,他甚至颇为委屈地辩白:难道因为我们曾经卖过快餐,现在就不能上炒菜了吗?
渴望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,大概是每个影视工作者共同的心愿。特别是长期被遮在英达高大的身影背后的英壮,更希望以鲜明的自我形象树立在观众心中。《候车大厅》《稻草人》《新七十二家房客》《心理诊所》以及新近两个贺岁片等为他实现这个愿望提供了可能,未来的日子里,在表演、编剧乃至导演上英壮必将留下自己的痕迹。